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
被文字记载下来的时候
身影已经模糊不清
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最初是为了做什么?
让我们沿着时间长河
继续探访这个神秘的节日
—— 人日
上篇说到唐代把人日作为官方节日,过节时朝廷举行宴会,赏赐官员彩缕人胜等节庆物品,因此现存人日相关的唐诗,有一半都是宴会应制诗。两宋的人日,整体面貌与唐代非常不同。两宋现存人日诗词是唐诗的一倍多,但应制诗寥寥无几,其中北宋诗词多描写节日风俗,南宋则多描写野外风光,以及关心天气好坏。唐宋之间巨大的社会变革,也体现在这个小小的节日上。
03 两宋时期的人日
人日在宋代呈现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方面继续作为官方节日,影响范围广、民众参与度高、节日习俗丰富;另一方面人日原有的习俗逐渐被其它习俗替代,已经有了衰退的先兆。
立 春 和 元 宵 的“侵 蚀”
人日在正月初七,每年的立春大致也在前后。晚唐五代时期,立春和人日一样,都有剪彩做胜的风俗,只是立春的题材偏向花鸟。宋代时两者逐渐混合。
分别记录北宋、南宋都城民俗的《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中,没有“人日”条目,而是在“立春”条目下记录春日这一天,朝廷会赏赐官员“金银幡胜”。另外只有“元宵”条目下记载开封的灯山从冬至后搭架子,到正月初七上彩一事。可见在两宋的核心区域,人日的节庆气氛已经淡化。
巴 蜀 地 方 风 俗 的 替 代
在宋代巴蜀地区,人日是一个非常热闹的节日。当地人在这一天到水边吃喝游玩、击小鼓唱竹枝歌、用鸡蛋或油占卜年景好坏、捡小石子做发饰。南宋陆游有诗描写当时的盛况:“鬼门关外逢人日,蹋碛千家万家出。”“蹋碛 (qì)”,就是到野外特别是水边聚餐玩乐。
宋代巴蜀地区的人日,几乎看不到魏晋隋唐文献记录中的种种习俗,而是完全由当地原有的风俗替代。击鼓唱竹枝歌是古老的祭祀仪式,戴小石子与当地摸石子求子的习俗有关,也有认为“胜”的本意也含有求子的意思,如此说,戴小石子和戴胜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云安龙脊滩
[南宋]杨济
洞庭老龙时出没,万斛舟航皆辟易。
此龙脊背已铁石,肯逐时好作人日。
我呼邦人来踏碛,恍然如见河图出。
大巫鸡卜占云吉,小巫竹枝歌转激。
飘石杨沙障江色,尘埃何处不相袭。
摩挲石刻聊偃息,恐有老人来横笛。
煎 饼 和 创 世 说
上篇提过《唐六典》记录唐代朝廷负责提供饮食的部门,正月初七要供应作为节日食物的煎饼。而在北宋编写的百科全书《太平御览》“人日”条,分别有这样两句话:“北人此日食煎饼,於庭中作之,云薰天,未知所出也”、“(按一说云)天地初开,以一日作鸡,七日作人也。”
有没有联想到什么?是的,这两句话推测与女娲补天造人的神话有关,只是写的人似乎不清楚这个神话。事实上,宋代民间有纪念女娲补天的“天穿日”,时间是正月二十日(也有在前后几日的),核心习俗就是做煎饼放屋顶,叫做“补天”。
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感而为诗
[北宋] 李觏 (gòu)
娲皇没后几多年, 夏伏冬愆任自然 。
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 。
到南宋时,南方在人日也开始吃煎饼,南宋张约斋记录临安(今天杭州)的岁时赏心乐事,正月有“人日煎饼会”一句,这可能是靖康之乱后北人南迁带来的改变。初七吃煎饼最初可能另有渊源,只是到宋代已被遗忘,女娲补天的神话大约是重新阐释,后来纪念日的时间也往后挪到正月二十左右。再后来,推测“天穿日”由于读音相似,明清被误认为是“天仓日”或“填仓日”,逐渐演变成祈愿粮食丰收的节日。
还有一条将人日和天穿日联系起来的线索:湖北襄阳一带,宋代在正月二十一日也有捡小石子做发饰的习俗,他们管那一天叫“穿天日”。
占候说——人日内涵的新解释
宋代人日的重头戏来了!
占候是根据天象变化来预测吉凶的一类占卜。宋代社会热衷占卜,除了上面提到的鸡子占、油占,还有卦影、紫姑占、揣骨占等各种,引发现代学者争议的一段《东方朔占书》引文就是宋代登场的。
北宋蔡绦的《西清诗话》里,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开封有位博览群书的刘克,曾表示杜甫“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这句诗几百年来只有杜甫和他能懂其中深意。刘克向人出示自藏的《东方朔占书》,书里说正月初一到初八,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八天里哪天晴,对应的就顺利,反之就不顺。刘克以此解释杜甫是在说安史之乱后,人与各种生物岁岁俱灾。
这本《东方朔占书》究竟是什么书,为什么会引发争论呢?
东方朔是西汉一位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据说他曾经3次偷过西王母的蟠桃。《隋书·经籍志》记录有《东方朔岁占》、《东方朔书》等书。如果刘克出示的《东方朔占书》确实是西汉流传至北宋的文献,那么“人日”的起源可以明确上推至西汉。
不过南宋周必大已经提出质疑,如果唐代真的有八日谷的说法,谷那么重要,杜甫怎么会省略呢?应该说“元日到谷日,未有不阴时”啊!
另有一些显示这本《东方朔占书》很可能是后人伪书的线索有:“八日谷”的说法在宋以前,并没有其他佐证。只有一本叫《开元占经》的唐代文献,引用《京房占》提到类似的话。但是这本《开元占经》以前记录是110卷,现在流传的是120卷,提到“八日谷”的片段正好在多出来的后10卷里。
此外,到了清代,有的地方已经变成初一到初十各有说法,八日谷九日麻十日豆或八日谷九日天十日地,生动的展示了习俗的“生长性”。
其实从节庆民俗的角度看,所谓节日风俗,是需要得到社会广泛认同的。《东方朔占书》的真伪并不是关键,退一步说,即使这是真书,“八日谷”和以天气阴晴占卜的习俗普遍流行也是在两宋特别是南宋时期。
刘克的这个故事在宋代占候流行的背景下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后来连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的“人日”条目里,都加进了“以阴晴占丰耗”的话。蔡绦在《西清诗话》还指责宗懔没有看过《东方朔占书》就瞎说,不知道他如果看到现在的版本,会作何感想呢?
04 明清时期的人日
这时候的人日节已经全面衰退,有的地方只存在于地方志追溯前代习俗的文字或是文人的诗歌里;有的地方虽然在此日举行庆典,其实风俗另有来源,和人日关系不大了。
比如近代以来安徽怀宁的一处村庄,已经不称“人日”,而是叫做 “上七日”,认为是春节的一部分。当天相关的习俗有响号(成人礼)、迎紫姑(占卜类,魏晋唐宋一直记录是正月十五)、抬菩萨游境(庙会类)以及戳地蚕、桃树挂彩、送毛狗和老鼠嫁女等仪式性除害驱灾的习俗。这些习俗逐一分析,与最初的“七日为人”已经没有关系了。
反而是看似和人日无关的地方,保留着人日的影子。
北方的剪纸艺术中,有一类俗称“蝉纹”或“富贵不断头”的纹饰,类似丄、工或丫,被认为是“胜”纹的变形,通常出现在婚庆场合张贴用的剪纸中。
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中,有一则《女娲造六畜》,讲女娲第一天造鸡,接着按顺序造狗猪羊牛马,最后第七天造出人。这是人日创世说的延续了。
05 为什么我们要探寻人日
不同于端午节,人日的历史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节日难以流传下来。
1 、非法定节日
元明清不再把人日列入官方节日,对人日的延续可以说是致命一击。
2 、位于节庆密度大的时段
夹在春节和元宵两个大节之间,还要和立春竞争,人日一开始就很“艰难”。这方面五月的端午正相反,上一个大节是三月清明,下一个大节是七月七夕,留给人们筹备和期待节日的时间很宽裕。
3 、缺乏有影响力的节日文化内涵
当人日原有的文化内涵被遗忘后,没有影响广大的新内涵接力。人日最核心的内涵很可能和“胜”有关,可惜南北朝时已经不明缘由。后来产生的新习俗新解释都不足以填补这一空缺。再次举例端午,历史上端午为了重新阐释也是很努力了,光是涉及的名人就有屈原、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等。最后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和家喻户晓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的故事完美结合,端午节也再次焕发活力。
人日的话题就聊到这里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新春快乐!
参考资料:
1.李征.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发掘简报(1963—1965).文物.1973年:9-29+84
2.冉万里.说“胜”.西部考古.2014年:150-190
3.揚之水.金钗斜戴宜春胜——人日与立春节令物事寻微.中国文化.2014年:54-66
4.尚民杰.人日疏义.文博.1994年:80-83
5.傅光宇.“人日创世神话”献疑.楚雄师专学报.1999年:84-89
6.常建华.中国古代人日、天穿、填仓诸节新说.民俗研究.1999年:64-73
7.何红一.人日节与鼠嫁女.民俗研究.2000年:87-106
8.李文澜.古代社会风俗的悖异及其意义——以荆楚“人日”的衍变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48-152
9.韩养民.被淡忘的节日——人日.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51-52+75
10.崔备瑞.人日风俗传承研究.云南大学.2015年
11.陈秀云.安徽怀宁李店村人日习俗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12.王晓晖.白鹤梁题刻所见“人日”管窥——兼论对“人日”的创世纪误解.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