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民窑瓷器,不仅品种繁多、产量巨大,纹饰也复杂多样。近年来,我馆对馆藏瓷器进行了整理和研究,特别推出线上新春特展:枫江瓷韵——吴江博物馆藏明清瓷器展,旨在使广大观众欣赏瓷器的神韵之余,更能感受到瓷器蕴涵的深厚文化内涵。
明清瓷器的品种
按照工艺不同,明清瓷器有单色瓷、彩绘瓷、开片瓷等三个大类,有的瓷器则复合了多种工艺。
单色瓷
瓷器发展到明清时期,可谓“赤橙黄绿蓝靛紫”,诸色兼备了。加入了某种特定金属元素物质的釉料,经过烧制后,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比如,釉料加入少量含有铁(Fe)元素的物质,烧制后就呈青色,如果加入的铁元素含量较大,烧制后釉面会变成棕褐色甚至黑色。
铜(Cu)对应红色和绿色,钴(Co)对应蓝色,锰(Mn)对应紫色,锑(Sb)对应黄色……大家是不是想起了化学元素表呢?
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颜色釉的呈色:原料的配比、燃料的种类、窑位、气候等,但起决定作用的是烧制温度和焰性。
焰性分氧化焰、还原焰和中性焰。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燃料燃烧充分,窑内一氧化碳含量较少、氧气含量较多,叫做氧化焰;反之,氧气供应不足,燃烧不充分,窑内一氧化碳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少,就叫做还原焰;当窑内氧气完全燃烧,既没有多余的氧气,也没有多余的一氧化碳,这种火焰就叫做中性焰。含铜元素的釉料在氧化焰中烧制呈绿色、在还原焰中则会变红色。
正是在尝试了不同釉料配方和烧制条件之后,各种各样、色彩缤纷的颜色釉瓷被烧制了出来,不断推动着明清时期陶瓷技术的发展。
彩绘瓷
根据彩绘和釉面的相对位置,彩绘瓷分为釉下彩(以青花为代表);釉上彩(以粉彩为代表);斗彩(釉下彩和釉上彩结合)三大类。
釉下彩制作时先在瓷胚上绘制花纹,再上一层釉料,然后入窑经1000℃以上的高温烧制。
釉上彩和斗彩都是在已经烧制好的瓷器上彩绘,然后再入窑经过1000℃以下的低温二次烧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有的颜料,只有在1000℃以下,才能呈现出美丽的颜色。
开片瓷
开片,又称冰裂纹、鱼子纹、蟹爪纹等等,是瓷器釉面开裂的现象。开片有两种,一种是烧制出来就有,一种是因为岁月悠长,釉面逐渐产生裂纹。釉面开裂原本可以算一种缺陷,但人们却从中体会到特有的美感,刻意调整工艺触发这一现象。宋代名窑之一就有以开片为特色的哥窑,明清多有仿制。通体遍布的不规则深色裂纹,就是(仿)哥窑瓷最显著的特征了。
明清瓷器赏析
下面请欣赏几件明清精品瓷器
名称:青花缠枝牡丹菱口瓷盆
年代:明永乐
尺寸:口径37.4,底径24.7,高7厘米
这件永乐年间的青花瓷盘从口沿至盘心层层满绘缠枝花纹,整体器形规整大气,图案布局疏密有致,纹饰用笔工整精细,青料色泽深沉内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知识小链接——纹饰介绍
缠枝花纹:是指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枝茎缠绕,呈连续的波状线,枝茎上填以花叶,构成缠枝花,故名缠枝花纹,如缠枝莲、缠枝牡丹等纹样,是我国传统瓷器装饰纹样之一,兴起于宋代,明清尤为盛行。
名称:粉彩赤壁赋盖碗
年代:清嘉庆
尺寸:口径14.5,底径5.8,高6,盖口径13.7,高4.2厘米
这件盖碗以文章和绘画作为装饰纹饰,盖和碗上书写的文章为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并绘有自然和人文风光。
名称:斗彩瓷碗
年代:清乾隆
尺寸:口径20.3,足径8.2,高6.6厘米
这件斗彩瓷烧制之前,先用青花勾勒线条,上釉烧制后再进行填色,呈现出花团锦簇、生机勃勃的装饰效果。
名称:龙泉暗花花口瓷盆
年代:明
尺寸:口径26.7,足径11.3,高5厘米
这件瓷盆内壁的装饰花纹,采用的是刻划和压印的工艺。
名称:霁蓝釉象耳琮式瓶
年代:清道光
尺寸:口径8.8,底径11.5,高28.9厘米
琮式瓷瓶,在古代玉琮形状的基础上变化而成。这件瓷瓶两面装饰有象耳,四壁光滑,整体器型庄重、釉色肃穆。
名称:龙虎斗白瓷马蹄形杯
年代:明
尺寸:最大口径14.1,高7.9厘米
马蹄形杯,因其口大底小形似马蹄而得名。瓷杯外壁上的纹饰,采用的是堆塑工艺。
名称:仿哥窑瓷盘
年代:清雍正
尺寸:口径23.2,足径13.5,高5厘米
明代瓷器款识
明代官窑建于洪武时期,永乐时期开始出现四字年号款识。宣德时期,年号款识由“宣德年制”四字逐步发展成“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字体也由篆体发展到了楷体,款识位置不固定,内底、肩部、口沿都曾发现,因此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成化以后,官窑的落款部位逐渐规范,大多在瓷器底部,不过仍有一些在口沿或内壁。
正统以后,民窑瓷器也效仿官窑,出现年号款识。相对于规整的官窑款识,民窑款识形式则更加随意,内容也更灵活多样。
下表是明代民窑款识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