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又叫百五节、熟食节、冷烟节等,曾经是农历三月最重要的节日。
东汉时的山西地区,有在冬季某段时间禁火吃冷食的习俗。魏晋时寒食有了明确的节期——冬至后105日,禁火冷食的习俗也随之从冬季挪到春季,具体天数各地不同。南北朝时寒食节传播到南北多个地区,到唐代已成为最重要的官方节日之一,一般在冬至后第104到106天共禁火3日。宋代的寒食节仍然是官方给假最长的节日之一,但是民间已经逐渐把寒食和清明混合。明清时,寒食节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被清明节取代,不过在寒食的发源地,今天的山西太原一带,其习俗一直传承至今。
寒食节的起源是什么?这个问题学术界争论至今尚无定论。最普遍、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纪念传说中不愿出仕而在山上被焚死的春秋先贤介子推。今天我们重点聊聊关于寒食和介子推一些很少被提到的史实。
唐朝时全国最受重视节日之一的寒食节,在之前居然屡屡被禁,甚至它首次出现在文献里,就是一个要被移风易俗的对象。
为什么民间那么坚守禁火寒食的习俗?
为什么曹操等人一再禁止寒食的习俗?
/周举的努力/
东汉时,并州刺史周举发现太原一带的民众,因为害怕触怒神灵,不敢在介子推焚死的月份生火。这种冬季禁火长达一月的习俗非常艰苦,老弱有因此身亡的。周举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拟文放在子推庙中,向民众解释介子推作为道德品质高尚的贤者,不会乐意看到百姓如此受苦,以此劝说百姓放弃冷食。至于结果,《后汉书》里说的是“众惑稍解, 风俗颇革”。不过实际上效果估计相当有限,因为几十年后又有了一道严厉的禁令。
/严厉的《明罚令》/
建安十一年(206年)并州刺史高幹起兵,曹操亲自率军征讨,平定并州后不久就颁布了一则禁止当地寒食习俗的《明罚令》。
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 冬至后一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 云为介子推。...... 云有废者, 乃致雹雪之灾, 不复顾不寒食乡亦有之也。汉武时京师雹如马头, 宁当坐不寒食乎? 且北方冱寒之地, 老小羸弱, 将有不堪之患。令书到, 民一不得寒食。若有犯者, 家长半岁刑, 主吏百日刑, 令长夺俸一月。
这道禁令有多严厉呢,今天非法储存烟花爆竹的可拘留15天,醉驾要刑事拘役三个月,而当时禁火寒食的话,家长要关半年。
禁令还透露了很多其他信息。比如可以看到寒食习俗涉及的地区已经从太原向周边扩散。禁火的时间也不限于冬季,而是冬至后105日期间,三个多月的禁火期听起来有点夸张,实际很可能是各地禁火的起止时间不同,但前后几乎覆盖了这105日,这也符合禁火期从冬季逐渐向春季挪动的过渡特征。另外禁令还说出了禁火寒食习俗的重要原因:不遵守会导致雹雪之灾。这也是周举移风易俗故事中提到的民众害怕触怒神灵的具体内容吧。
/被冰雹打断的禁令/
山西的雹灾有多严重呢?据《晋书》记载,公元332年前后,山西西河、太原一带下的一场冰雹,大如鸡蛋、平地三尺,人和动物死者上万,树木摧折、庄稼荡然无存......为此,后赵君臣展开激烈讨论,有人提出这是去年禁寒食导致上天降灾,也有人提出是藏冰室建造的位置不对导致阴阳之气紊乱。最终后赵皇帝石勒决定双管齐下,搬迁藏冰室,同时撤销并州的寒食禁令。
今天看来这场讨论堪称荒谬,石勒真的相信雹灾和寒食禁令有关吗?或许他相不相信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当地民众一定是普遍相信的。
一百多年后,延兴四年(474年)、太和二十年(496年)北魏孝文帝两度禁止寒食,后一次禁令对习俗核心地区网开一面,只禁止了周边地区,估计是为了减小执行阻力。不过即使如此,寒食风俗仍然不断向外传播。到公元6世纪,在南朝宗懔的笔下,寒食已经是长江中游荆楚地区的节俗之一。
对雹灾的恐惧使寒食习俗屡禁不止,那么曹操等人禁止寒食,仅仅只是因为爱惜百姓吗?
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兴起,其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政局动荡,皇权与世家大族之间的联合与斗争是这段历史不可忽视的政治背景。这一时期的寒食,远不只是普通民俗,而是对已经被神化的介子推的集体祭祀活动,是民间信仰的一环。世家大族借助介子推信仰凝聚民众,强化对地方社会的文化影响与控制。魏武帝曹操、后赵石勒、孝文帝拓跋宏都是锐意改革、积极推行新政的政治家,那一道道针对寒食的禁令,同时也是试图撼动世家大族的控制力。
耐人寻味的是,在层层禁令下仍然不断向周边扩展的寒食,在不受雹灾困扰的地区,介子推信仰因为失去了环境基础,逐渐演变成通常意义上对历史先贤的纪念。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宋神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正式将其从民间信仰纳入官方正祀,为这段历史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