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端午安康|从糕粽和五毒图坎肩说起

2022-06-03


1.png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绵延,从端午节就可见一斑。端午节,又称端五、端阳、重五、重午、天中节等,早期文献常见的称呼是非常平实的“五月五日”。

今天我们就从馆藏的两件端午民俗文物开始,聊聊这个节日。



(一)

2.png

糕粽   清末

尺寸:长31、宽9厘米

端午节前夕,很多家长购买糕粽礼盒,为中考、高考学生讨个“金榜高中”的好口彩。这样的做法一百多年前就流行了。

这一对清末的糕粽小饰物,绿色的粽子上绣着花朵和蜘蛛。民间俗称蜘蛛为“喜虫”“喜子”,所以蜘蛛图案有报喜的寓意。红色的糕点上更是直接了当绣上“五子登科”“高中连元”的吉语。在此也祝愿各位朋友家里所有孩子不管小考中考高考考研都有一个好成绩!

3.png


粽子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收录了“粽”的古字“糉”,解释是“芦叶裹米”。西晋周处在描述今天江苏宜兴一带民俗的《风土记》中记载了粽子的另一种称呼“角黍”,做法是“以菰叶裹黏米煮熟”。

粽子确切的起源来历现在已经难以考证,推测最初可能是夏至祭神祀祖的食物。夏至和冬至相对,是一年中白日最长、黑夜最短的特殊节点,古时帝王会在这一天带领群臣举行祭礼,百姓也纷纷祭祀。随着时间的推移,夏至的这一习俗逐渐并入端午。端午和夏至吃粽子在民间曾经长期并存,到南宋时苏州一带,民间过完端午,在夏至还会再次包粽子,而清代时,苏州还有用粽子祭祀祖先的做法。

唐宋时粽子的品种就非常丰富了,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等各种。其中花式粽子可不输现代,苏轼就写过“不独盘中见卢橘,时於粽里得杨梅”,杨梅馅的粽子,放在今天也够稀罕的吧!


(二)

4.png

紫缎彩绣五毒图坎肩   清末

尺寸:衣长43厘米、下摆宽47厘米

这一件五毒图纹饰的坎肩,细看图案是不是感觉有些凉飕飕呢?

五毒图是一种端午流行的题材,一般由蛇、蜈蚣、蚰蜒、蝎子、壁虎、蟾蜍、蜥蜴、蜘蛛、马陆中的5种动物组成。这一件坎肩的纹饰除了绣有5种毒虫,还绣了除毒驱疫的神兽“艾虎”。艾虎上方的天师剑,也是斩妖除魔的法宝,周围还点缀了石榴、枇杷等花果,更加突出了时令特征。

民间长期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五月五日更是“恶”上加“恶”,因此端午的许多习俗都致力于辟邪镇恶,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穿五毒衣等都是为这个目的。

农历五月被另眼看待也确有实际的理由,这个月份正值初夏,毒虫毒蛇出没频繁,尤其南方地区,接下去就是梅雨、台风、高温、暴雨的多重考验,有洪涝和疫病的威胁。端午五毒图充分表达了人们希望灾疫退散、平安健康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