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文房风雅——古代文人的雅室闲情”

2022-09-16

1.png


瓶,是室内陈设的常见器型之一。宋代流行花瓶与香炉的炉瓶组合,从元代开始,出现炉、瓶、盒的固定陈设组合,明清时期,这种组合被称作“炉瓶三事”,其中的瓶不再用来插花,而是用来放置香具中的箸、铲。出于使用中耐受高温的需要,箸与铲多为金属材质,为了配套,这类小瓶也常以金属制作。


本期为“文房风雅——古代文人的雅室闲情”第三期,精选八件馆藏铜瓶,感受明清时文人雅士的生活趣味。


  瓶  


2.jpg     11.jpg

铜瓶整体呈椭圆形,口微外撇,腹部饰回纹与芭蕉纹,两铺首耳位于腹部两侧,圈足微外撇。整件器物纹饰古朴,小巧精致。


隔火焚香

明清时期线香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作为文房雅事的焚香,自然和日常追求便利不同,用的还是香饼、香丸或香粉。古人还研究出一种极其考究、精致的用香方式——隔火焚香。这种方式不直接点燃香材,而是利用炭火加热放置在“隔片”上的香材,在激发香味的同时,尽量减少烟气,达到香气舒缓悠长的效果。隔火焚香在唐代已经出现,宋代之后较为流行。


3.jpg     33.jpg

圆口微外撇,束颈,溜肩。鼓腹,两铺首衔环耳位于腹部两侧。矮圈足外撇。


4.jpg     44.jpg

整体四方造型,线条优美,铺首耳的衔环是固定的。


隔火焚香用具

香具中最重要的自然是香炉,上一期已经专门介绍,这里就不展开了,其他涉及的主要工具和物品有:

盒:盛放香品。

炭:提供热量的燃料,一般选用上好的木炭或特制的炭饼。《遵生八笺·焚香七要》里提到把鸡骨炭碾碎加入葵叶或葵花,再用少量糯米粥汤调和后捶制的做法。

炉灰:用于辅助香炭使用,维持稳定的热源。有用松枝灰、宣纸灰等,《遵生八笺·焚香七要》记录了“纸钱灰一斗加石灰二升”的配方。

隔片:用于搁置香品,传导热量的同时隔绝明火。有金、银、玉、陶、瓷、云母等各种材质,宋词中常见以“金叶”“银叶”称呼,明清文人则推崇使用夹砂陶片、玉片。

箸:也叫“筯”,就是筷子,用于夹取香品、香炭。

铲:按压、抹平香灰。

匙:作用与“铲”类似。


5.jpg     55.jpg

圆口外撇,颈部修长,腹部呈圆球状,饰瑞兽和云纹,上、下部有多道弦纹,高圈足外撇。


6.jpg     66.jpg

圆口外撇。颈部饰祥云纹,两侧卷龙状耳。腹部饰瑞兽和云纹,上、下部有多道弦纹,高圈足外撇。


隔火焚香步骤

1.准备好隔火焚香所需物品和用具:存放了香品的盒、香炉、炉灰、香炭、隔片、匙/铲、箸等。

2.香炉中放置适量炉灰备用。

3.香炭点燃,烧透后浅埋入炉灰,先埋入一半,用炭火初步加热香品;再用炉灰覆盖香炭。

4.用铲或匙整理炉灰,用箸在香灰中“扎”出气孔,使香炭能继续燃烧。

5.在埋香炭处的炉灰上放隔片,隔片上再放置香品。

6.若香味过淡或过浓,则通过改变炉灰上气孔的数量或香炭埋入的深度调节。


7.jpg     77.jpg

该器型因形似棒槌得名。


8.jpg     88.jpg

也称观音瓶,圆口外撇,直筒状长颈,溜肩。鼓腹,矮圈足外撇。


9.jpg      99.jpg

呈净水瓶形,圆口外撇,长颈,颈腹线条流畅优美。


参考资料:

1.傅京亮《中国香文化》,齐鲁书社,2008年。

2.扬之水《古诗文名物新证》,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