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年的太湖之上,7000年的马家浜,1114年的吴江,一切刚刚好。时间里路过的人已经成为风中的传说,留下的物,安好依旧,是历史的痕迹,也是时间的礼物。藏着记忆的它们包含着时代的审美和情感。斯人已逝,那些生活往事,依旧鲜活,我们有幸透过马家浜骨针上的磨痕,崧泽文化陶罐上的刻纹,春秋棘刺纹铜尊的芒刺,乃至唐寅画卷上的泛黄得以想象历史的天空。
苏州湾博物馆即将开启,作为吴江博物馆的分馆,藏品从史前文化、丝路运河,再到近现代工业,形成吴江史前文明、南社书画、吴江籍山水画和吴江籍花鸟画四大特色系列。漫步其中,当我们将这一系列有形的时间标点进行连缀,一幅关于烟雨江城的历史画卷打开,你我皆在其中。
关于纺织的时空代码
骨针 马家浜文化 (桃源广福村遗址出土)
陶纺轮 崧泽文化 (同里遗址出土)
骨针,在远古的岁月里穿针引线,为吴江先民缝缀起避寒遮羞的衣物。纺轮,旋转加捻,纺织麻绳和丝线,让曼妙花纹的编织成为可能。这枚骨针与陶纺轮,历经沧海桑田,在太湖之滨被再次发现。两件器物虽时空相隔,却在讲述一个共同的故事,它们是石器时代的“01”代码,共同成了关于纺织的古老代码,东方织造从此诞生。
图丨马家浜文化 骨针
图丨崧泽文化 陶纺轮
—————————————————————————————————————— . . . .
捧在手心的太湖原始浪漫
泥质黑陶罐 崧泽文化(同里遗址出土)
陶器,土与火的浪漫之歌。制陶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车轮前进的表现。随着各种陶制炊具的出现,人类对煮饭更加得心应手,吴地先民的餐桌,变得更加丰盛。而这件陶器上的划纹,沿着罐身有秩序排布,是先民私有财产的标记符号,还是一种审美和生活的热爱,尚待更多研究考证,却给予我们对时间更多的想象。当我们再次凝视,5000年前同里的一餐活色生香起来,谁为谁锄禾日当午,谁为谁洗手做羹汤,这一刻我们仿佛读懂了此间烟火的岁月静好。
图丨崧泽文化 泥质黑陶罐
—————————————————————————————————————— . . . .
干了这一尊!吴韵江南的铮铮豪气
棘刺纹青铜尊 春秋 (同里九里湖出土)
甲骨文的“尊”字上面是“酉”,指酒器,下面是双手形状,整体意思为“高举双手向人敬酒”。尊作为盛酒器,多为礼器,主要见于商朝、西周时期。西周中期以后,铜尊在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几乎不见,春秋时期却在南方地区兴起,这个在同里九里湖出土的铜尊器形完整,纹饰精美,颈腹部围以窃曲纹和三角勾连纹,腹身饰以荆棘纹,是吴地铜尊的代表。三段式造型为吴国青铜器所特有,是南方青铜文化系统中的典型代表。身披荆棘,是谁在敬谁一尊酒,吴地英豪的青铜时代,我干了你随意!
图丨春秋 棘刺纹铜尊
—————————————————————————————————————— . . . .
握在手心的江南美好
青玉猪握 汉
“握”是放在亡者手中的器物,多为玉器。生者不愿亡人空口而去就有了“唅”,不舍亡人空手而归就有了“握”。玉握通常做成猪的形状,汉代工匠们在长条圆柱形的玉料上加以雕琢,寥寥几刀、遒劲有力,便把一截玉料雕成一头可爱的猪,令人赞叹。猪形玉握,是刀尖下寄托的祈盼,是握在手中的心安。
图丨汉 青玉猪握
—————————————————————————————————————— . . . .
运河漂流的江南风雅
永乐青花缠枝牡丹菱口瓷盆 明
青花瓷,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浪漫邂逅。景德镇细腻的高岭土与异域而来的钴料,文明交融的符号在炉火里凝聚、升华,并随运河流转,流入吴江人的生活。它与丝绸相得益彰,共同谱写了明清时期吴江的富足繁华,东方式的浪漫优雅。缠枝,当时世界上最时尚的花纹,装点了无数的衣饰用品。那一抹青花又曾在哪处吴江人家出没过?物是人非,唯此花开不败。
图丨明 永乐青花缠枝牡丹菱口瓷盆
—————————————————————————————————————— . . . .
关于极致的追求
藏青缎地重绣云寿纹龙袍 清
龙袍是皇帝的高定。每件龙袍的定制都是一场关于极致艺术的创作。从样式设计到小样绘制,从制备物料到最终成型,这是近千人的投入。龙袍,明清丝绸的顶奢,层层锦绣,是中国匠人对极致的追求。这件江南制造、吴江收藏的龙袍,是为谁而诞生?见证过多少历史?又如何回到江南?有幸见面!
图丨清 藏青缎地重绣云寿纹龙袍
—————————————————————————————————————— . . . .
两只雀儿叫响春天
唐寅椿树双雀图 明
画中的椿树枝条上,两只雀儿忘情嬉戏,仿佛可以听到它们轻快的鸣叫。这样的情景令人心生愉悦,但题诗却流露一丝忧虑,“莫趁螗螂失巢穴, 有人拈弹不相饶”。这是唐寅存世不多的花鸟画之一,是桃花仙人历经坎坷,晚年托物寄意的作品。
一代风流才子,诗、文、画样样俱佳,世人心目中的“传奇”艺人,生机勃勃的雀儿,不相饶的人生,才是他。
图丨明 唐寅 《椿树双雀图》
—————————————————————————————————————— . . . .
只此江南好 水墨天平山
文徵明行书游天平诗手卷 明
位于苏州府西二十里的天平山,是“吴门画派”领袖人物文徵明先生喜欢的地方,他与友人祝枝山、唐伯虎等人多次登临游玩,并留下诗作。这副手卷,雨后的天平、周围的山水草木,字里行间,仿佛可以感知那一年那一刻雨后的气息。而家乡的太湖,亦是他的避风港,“岁晚江城偏自急,天寒闺阁最先知”,从湖上西山岛到太湖东岸的吴江都为他的创作提供灵感,挥毫泼墨间写下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自在留白。
—————————————————————————————————————— . . . .
苏州湾博物馆地址: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东太湖大道12000号,苏州湾文化中心南区(试运营阶段仅接受专业团体预约参观,敬请期待新馆启幕信息)。 公交交通: 乘坐苏州地铁4号线至苏州湾东站4号出口,换乘726路公交车至映山街开平路北站,向西步行至苏州湾文化中心,根据地面标识步行至苏州湾博物馆正门口。 自驾路线: 自驾车可停靠至苏州湾文化中心地下停车场,根据地面标识步行至圆形下沉广场,乘扶梯上平台到达苏州湾博物馆正门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