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泊吴江
江湖便是老生涯,
佳处何妨且泊家。
自汲松江桥下水,
垂虹亭上试新茶。
—— 宋 · 杨万里
在松陵的暮色中,垂虹桥残存的遗迹静静卧于碧波之上。
这座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的江南名桥,以“环如半月,长若垂虹”的绝代风姿,成为此后数百年间无数文人墨客的精神坐标。
一 / 长桥卧波处
垂虹桥旧名“利往桥”,最初是木质结构,桥心有一亭,名曰“垂虹”,桥孔最多时为九十九孔。元泰定二年(1325)易石而建,六十二桥孔联缀如珠链。后历经数次修缮,因河道日益淤积,桥两端遭掩埋,民国四年(1915)重修时可见44孔,1957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时可见47孔。
它曾是吴淞江两岸居民来往的重要途径,素有“江南第一长桥”的美称。南宋文学家范成大曾于《吴郡志》有载:“松江南与太湖接,吴江县在江濆。垂虹跨其上,天下绝景也。”。
自垂虹桥建成以来,诸多画家以其纤秀桥影入画,无数文人为之撰写文章。
展品 | 清同治 重建垂虹亭记碑
苏州湾博物馆藏
二 / 丹青映垂虹
我们可以在现存的许多古画中觅得垂虹桥的影踪,例如北宋王希孟曾绘有传世画作《千里江山图》,其中那座横跨碧波的长桥便与宋代木结构的垂虹桥十分相似。
图 | 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王希孟,这位年少成名的天才画师,或曾往江南地区采风,将江南水乡的灵秀桥影融入这幅动人的山水画之中。
明代吴门画派与垂虹桥渊源颇深。沈周曾于《垂虹暮色》、《垂虹桥》、《吴江画卷》等作品中描绘垂虹桥;文徵明曾绘有名作《垂虹送别图》,其子文嘉绘有《垂虹亭图》。
而由唐寅绘制,祝枝山、文徵明等人相继题诗,诗画互文的《垂虹别意图卷》,更是以垂虹桥入画的代表作品之一,此图为唐寅送别安徽学子戴昭所作。
正德三年(1508),戴昭告别苏州之际,多位名士赠诗告别,唐寅亦赠以《垂虹别意图》。他将这些作品汇成了著名的《垂虹别意图卷》,流传至今。
三 / 诗酒趁年华
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曾为友人赋《送裴如晦宰吴江》一诗送别,其诗有云:“他时散发处,最爱垂虹亭。”,从中可见他对垂虹桥的向往。在他的《垂虹亭》一诗中,垂虹桥仿若能连接浩瀚星河:“漫漫浸北斗,浩浩浮南极。谁投此虹蜺,欲济两间厄。”。
大文豪苏轼也曾数次与友人数次相聚于垂虹桥上,诗酒相和。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次年十二月十二日,他得知曾与杨元素、张先、陈令举等人置酒作诗的垂虹亭已于当年夏日“海风驾潮,平地丈余,荡尽,无复孑遗矣”,而当时的友人亦已逝去三人,感慨之余,写下《书游垂虹亭》一文纪念。
图 | 宋 米芾《蜀素帖》(局部)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由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创作,有着“天下第八行书”之称的《蜀素帖》中,便有一首《吴江垂虹亭作》,诗云: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霜破柑。
好作新诗继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南宋文人姜夔也曾在垂虹桥雪中泛舟,赋诗《过垂虹》: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图 | 庞军 垂虹踏雪
垂虹桥的景致,曾令无数文人心向往之,在历代文人的诗词作品中常有描写垂虹桥的句子,篇幅有限,只得列举二三。
图 | 潘福官 垂虹桥遗迹
随着时代发展,交通日渐便利,周边的居民出行不再依赖垂虹桥。由于年久失修,这座历经沧桑的桥于1967年5月2日晚大部分塌毁,仅存东西两段遗构。垂虹不再,唯余残垣。
从《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色到吴门画作中的水墨氤氲,垂虹桥始终是江南文化的映像。这吴淞江上的一抹长虹,曾倒映过名家的妙手丹青,聆听过文人的诗画唱和,如今的垂虹桥虽只余遗迹,却仍在岁月洪流中讲述着吴江的千年往事,见证着江南文脉发展。